“红”透了的蔓越莓,成为餐桌新“食”尚

现在疫情还远没有结束,而围绕“吃”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快速转变,健康饮食牢牢占据了生活方式的C位,成为这个特殊年份下的热点话题。要营养,要健康,还要美味,消费者的新需求带动许多食品顺势火爆起来,蔓越莓也成了餐桌上的新“食”尚。

尼尔森最新报告:蔓越莓认知率突破7字头

最近6年以来,国际知名调研公司尼尔森一直在跟踪调查蔓越莓在中国的认知率和市场表现。2021年1月尼尔森发布了最新的调查报告,通过对3010名来自一、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调查,蔓越莓在中国的认知率保持上升趋势并首次突破了7字头,达到了71%。其中三线城市消费者的认知率增长最为明显,达到了66%,这个数字比去年提高了超过15%。

蔓越莓的主产地在美国,被誉为“北美红宝石”最初以果干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人们对这种“舶来”的小红果并不熟悉,但是在十多年时间里,蔓越莓的认知率从刚开始的个位数经历了一个爆发式增长,并在最近几年迅速下沉深入了三线城市市场。可以说,蔓越莓的流行是消费升级的产物。

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8%的受访者是通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和推广活动了解到蔓越莓产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健康”价值重新拉回大众意识。蔓越莓因为富含原花青素等有益成分,带动相关产品都呈现热销趋势。而且蔓越莓产品的复购率明显提升,有77%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中购买蔓越莓产品超过4次。在二线城市,这个数字甚至达到了80%。

一日三餐全覆盖,疫情催生消费新场景

作为餐桌上的新“食”尚,蔓越莓产品正在走向规模化,消费场景也变得清晰起来。年初的一场疫情,让在家做饭重新回归生活的主流,许多消费者开始研究使用蔓越莓烘焙和烹饪。

有43%消费者购买蔓越莓用于烹饪或者烘焙,比去年上涨了9%。对于烘焙爱好者来说,用蔓越莓果干制作一份快手、零失败的蔓越莓饼干,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入坑”之选。

一个有趣的数字表明,中国“吃货”开始挖掘用蔓越莓配中餐的潜力,有29%消费者把蔓越莓作为了早、中、晚餐的配菜。蔓越莓天然的酸味和果味可以化解其他食材的油腻,也让它成了厨房里的一味新食材。在下厨房等美食类APP上,可以看到美食达人分享用蔓越莓果酱、蔓越莓汁替代糖、醋,烹饪中式美食的视频。

当然更多人还是选择直接把蔓越莓当作零食,这个比例达到了81%。其中蔓越莓饼干、面包等烘焙食品和蔓越莓干的购买率不断提升,成为拉动蔓越莓整体市场增长的领跑马车。

在购买渠道上,最主要的3种购买方式集中在超市、网上购物和面包店。其中面包店和便利店的渗透率飞速上升,分别为50%和29%。同时,不同购买渠道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这也说明蔓越莓产品的覆盖率和认知度都在提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触达更广泛的需求市场。

“新物种”大爆发,这些新品你吃过吗?

蔓越莓刚来到中国市场时,国内消费者能放进购物车的基本只有果脯类的蔓越莓干。近几年随着新消费时代到来,我们迎来了一场消费领域的新物种“大爆发”。仅2020年一年时间,天猫平台的新品总量就达到了惊人的2亿种,比2019年增加了1倍多,其中以蔓越莓为原料的各种食品也是层出不穷。

从最初单一的蔓越莓果干到蔓越莓代餐棒、雪花酥、益生菌,产品在细分品类上更加多元化。市面上不仅可以买到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等一线品牌推出的各种蔓越莓食品,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快速迭代,不断催生出代餐粉、能量棒、饮料等含有蔓越莓的“新物种”。今年有19%接受调查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是通过添加蔓越莓的其他食品了解到这种水果。

“红”透了的蔓越莓,好看更好喝

在原产地美国,蔓越莓不只是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物,蔓越莓果汁也是人们冰箱中的常备饮料。尼尔森的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消费者也开始表现出相似的兴趣。

中国市场的蔓越莓果汁购买率已经逐渐提升到了25%。随着近几年茶饮行业尤其是奶茶经济的火爆,蔓越莓冷饮和饮料的认知率甚至超过了果汁,达到了35%和39%。其中有20%消费者购买过蔓越莓冰激凌、冰棍等冷饮,有29%受访者购买过以蔓越莓为原料的奶茶、果茶、酸奶等饮品。

蔓越莓饮料多以蔓越莓浓缩汁和蔓越莓果泥为原料。根据2020中国果蔬汁产业峰会上发布的数据,以蔓越莓浓缩汁为原料的新产品数量在过去5年间上涨了48%,而蔓越莓果泥每年都在以30%-40%的幅度在增长。[1]蔓越莓浓缩汁中含有果糖、有机酸和多酚物质,有机酸和柠檬酸、苹果酸味感不同,这就让蔓越莓果汁拥有更强烈的新鲜感。预计在未来,蔓越莓果汁饮品将拥有更多的市场机会。

[1] 2020中国果蔬汁产业峰会,《美国蔓越莓特性及其在果蔬汁中的应用》,美国蔓越莓市场协会技术顾问黄龙博士

*文中关于蔓越莓产品消费者行为与态度的数据来自尼尔森Nielsen(2021.1)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